大班手语儿歌教学设计: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与肢体协调性26


一、 教案主题:手语儿歌教学设计——大班

二、 教学目标:

1. 认知目标:学习并掌握至少三首不同风格的手语儿歌,了解手语的基本表达方式,初步认识手语在沟通中的作用。

2. 技能目标:能够准确、流畅地运用手语演唱儿歌,能够与同伴合作表演手语儿歌,并能尝试创编简单的动作。

3. 情感目标:体验手语儿歌带来的乐趣,感受不同文化形式的魅力,培养对残疾人的尊重和理解,增强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。

三、 教学内容:

本教案选择三首不同风格的手语儿歌,分别侧重于不同技能的培养:

(一) 《两只老虎》: 这是一首节奏欢快、简单易学的手语儿歌,适合作为入门教学,帮助幼儿熟悉手语的基本动作和节奏感。 教学重点在于手势的准确性和节奏的把握,可以通过游戏化的方式进行练习,例如:模仿老虎的动作,进行节奏练习等。 歌曲本身的重复性也方便幼儿记忆和模仿。

(二) 《小星星》: 这首歌曲旋律优美,情感细腻,适合培养幼儿的手部精细动作和情感表达能力。 教学重点在于手势的柔和度和表情的配合,可以引导幼儿感受歌曲的意境,并通过肢体语言来表现歌曲的情绪。 可以结合图片或视频辅助教学,帮助幼儿理解歌曲内容。

(三) 《我爱我的祖国》: 这首歌曲富有爱国情怀,可以培养幼儿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。 教学重点在于手势的力度和情感的投入,可以结合爱国主义教育,引导幼儿理解歌曲的含义,并用饱满的情感进行表演。 可以引导幼儿思考歌曲中表达的情感,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。

四、 教学准备:

1. 教学视频:三首手语儿歌的教学视频,清晰展现手语动作及演唱方式。

2. 音乐播放器:播放儿歌音乐,节奏清晰,音量适中。

3. 图片或实物:与儿歌内容相关的图片或实物,帮助幼儿理解歌曲内容。

4. 辅助道具:根据需要准备一些辅助道具,例如头饰、服装等,可以增加表演的趣味性。

5. 评价表:用于记录幼儿学习情况,促进幼儿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。

五、 教学过程:

(一) 导入阶段 (5分钟):

播放一段轻松愉快的音乐,引导幼儿放松身心,激发学习兴趣。 教师通过简单的肢体互动,例如拍手、跺脚等,引导幼儿参与活动,并简单介绍手语的概念及作用。

(二) 新授阶段 (20分钟):

1. 依次学习三首手语儿歌。 每首儿歌先播放教学视频,教师示范手语动作和演唱方式,并进行讲解。 然后,幼儿跟着视频一起学习,教师进行个别指导,纠正错误动作。

2. 分组练习。 将幼儿分成小组,进行小组合作练习,互相学习,互相帮助,提高学习效率。

(三) 巩固练习阶段 (15分钟):

1. 游戏练习。 设计一些与儿歌内容相关的游戏,例如:模仿游戏、角色扮演游戏等,巩固幼儿对儿歌的理解和记忆。

2. 表演练习。 鼓励幼儿进行个人或小组表演,教师进行点评,并给予鼓励和表扬。

(四) 总结评价阶段 (5分钟):

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,表扬表现优秀的幼儿,并鼓励所有幼儿继续努力,并引导幼儿进行自我评价,互相评价。

六、 教学反思:

本教案注重幼儿的参与性和互动性,通过多种教学方法,例如视频教学、游戏练习、表演练习等,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。 在教学过程中,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,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。 同时,要关注幼儿的情感体验,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。 课后应进行反思,改进教学方法,提高教学效果。 观察幼儿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,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。 可以考虑加入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场景,使手语学习更加生活化,更易于幼儿理解和掌握。 例如,可以将手语融入到日常的课堂问答、游戏互动中,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习得手语。

七、 延伸活动:

1. 观看更多的手语儿歌视频,拓展幼儿的知识面。

2. 鼓励幼儿在家中与家人一起练习手语儿歌。

3. 组织幼儿观看关于残疾人题材的影片或故事,培养幼儿的同情心和爱心。

4. 尝试创编新的手语儿歌或动作,发挥幼儿的创造力。

5. 邀请手语老师来园进行指导,让幼儿更系统的学习手语。

2025-05-22


上一篇:解锁孩子潜能:超实用握笔儿歌视频推荐大全

下一篇:免费好用的儿歌搜索APP推荐:激发孩子音乐潜能的秘密武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