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秋佳节诗歌儿歌亲子共读教案375


一、 教案目标

1. 知识目标:让孩子们了解中秋节的来历、习俗和文化内涵,学习几首经典的中秋古诗词和儿歌,积累词汇,感受语言的韵律美。

2. 能力目标:培养孩子的朗诵能力、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,提升孩子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。激发孩子热爱传统节日的情感。

3. 情感目标:通过亲子共读,增进亲子感情,营造温馨和谐的节日氛围,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。

二、 教案对象

4-8岁儿童(可根据孩子年龄调整难度)

三、 教案准备

1. 中秋节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(月亮、嫦娥、玉兔、月饼等)

2. 准备好的中秋古诗词和儿歌打印件或课件(见附录)

3. 月饼、桂花糕等中秋节特色食物(可选)

4. 手工材料(彩纸、剪刀、胶水等,用于制作中秋节主题手工,可选)

四、 教案过程

(一) 导入环节 (10分钟)

1. 教师播放中秋节相关的视频或图片,引导孩子们回忆中秋节的快乐经历,例如赏月、吃月饼等。

2. 教师提问:“小朋友们,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节日吗?你们知道中秋节有哪些习俗吗?” 鼓励孩子们积极回答,引发他们对中秋节的兴趣。

3. 教师简单介绍中秋节的来历,例如嫦娥奔月的故事,用简单易懂的语言,激发孩子的求知欲。

(二) 诗歌儿歌学习环节 (30分钟)

1. 《静夜思》 (李白):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。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。

(1) 教师范读,讲解诗歌内容,引导孩子理解诗歌意境。可以用图画或视频辅助理解。“床前”指什么?“明月光”是什么样子的?诗人为什么思念故乡?

(2) 让孩子尝试朗诵,鼓励他们用不同的语气和节奏来表达诗歌的意境。

(3) 可以引导孩子模仿诗歌的意境,例如,让他们闭上眼睛想象月亮,想象故乡的景色。

2. 《中秋月》 (佚名):十五的月亮十六圆,圆圆的月亮像玉盘。明晃晃,亮晶晶,照亮了我们过中秋。

(1) 教师范读,强调儿歌的朗朗上口,感受儿歌的韵律美。

(2) 引导孩子一起念儿歌,并可以加上一些动作表演,例如,用手比划出圆圆的月亮。

3. 《月儿歌》 (选自儿歌集):小星星,一闪一闪亮晶晶,月亮姐姐笑盈盈。圆圆的脸儿像玉盘,挂在天上真美丽。

(1) 教师范读,引导孩子比较月亮和星星的不同,感受月亮的美丽。

(2) 鼓励孩子自己创作关于月亮的句子或短歌。

4. 其他适龄中秋主题诗歌或儿歌,可以根据孩子的接受能力选择。例如,可以选取一些描写月亮的描写景物的诗句,或一些简单易懂的关于中秋习俗的儿歌。

(三) 拓展活动环节 (20分钟)

1. 亲子游戏: “猜猜我是谁” 准备一些关于中秋节的人物或物品的图片(嫦娥、玉兔、月饼、桂花等),让孩子猜是什么,并说说他们对这些事物了解。

2. 手工制作: 制作中秋主题手工,例如,用彩纸剪出月亮、星星、玉兔等,并粘贴在纸上,制作成一张中秋节贺卡。

3. 故事分享: 家长可以给孩子讲一些关于中秋节的有趣故事,例如,嫦娥奔月的故事的不同版本。

4. 品尝月饼: 如果条件允许,可以品尝月饼等中秋节特色食物,感受节日的氛围。

(四) 总结环节 (10分钟)

教师引导孩子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,总结中秋节的知识,并鼓励孩子将所学知识与家人分享。

五、 附录:部分诗歌儿歌

(此处可添加更多诗歌儿歌,并根据孩子年龄和理解能力选择合适的诗歌儿歌)

六、 教案反思

本教案注重亲子互动,寓教于乐,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,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中秋节的知识和文化,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。 教学过程中,教师应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,注重因材施教。 还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,拓展教学内容,例如,学习一些与中秋节相关的民俗活动。

2025-08-28


上一篇:学拼音,听儿歌!十首经典小鸟拼音儿歌推荐及理由

下一篇:儿歌亲子电话铃声推荐:让欢声笑语填满亲子时光